研究背景与目的张吧策路
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(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, DLGNT)主要发病群体为儿童,典型特征是弥漫性软脑膜播散,常伴KIAA1549::BRAF融合及1号染色体短臂缺失,DNA甲基化谱分析可将其分为MC-1和MC-2两种亚型。然而,当前DLGNT预后因素不明,尚无最佳治疗策略。过往研究提及甲基化类别、1q状态、Ki-67标记指数及年龄可能影响预后,但既往队列临床信息不详细,治疗方案参考价值有限。
鉴于此,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多机构DLGNT患者队列,结合组织病理学、分子生物学及临床数据,深入探究该肿瘤临床与分子特征,分析激活信号通路以挖掘潜在治疗靶点,评估不同治疗方式疗效,明确预后影响因素,为DLGNT诊疗提供更精准的理论支撑。
研究方法
(一)研究人群
本研究纳入2009年1月至2025年5月确诊的30例DLGNT患者,涵盖12例美国圣裘德(St. Jude)儿童研究医院治疗的患者、16例美国其他机构治疗患者,以及1例巴西和1例黎巴嫩患者。收集所有患者综合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数据,且所有参与机构均获当地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。
展开剩余91%(二)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研究
由圣裘德医院神经病理学委员会认证专家集中审查所有肿瘤样本,依据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确诊DLGNT。采用盲法评估Ki-67指数,确保结果客观。分子检测包括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分析、转录组测序(RNA-seq)、深度蛋白质组与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,具体方法参考原文。
(三)统计分析
运用描述性统计处理临床数据,以首次组织样本获取日期(活检或手术切除日)为确诊日期,根据影像学、临床症状及干预需求界定疾病进展。采用Kaplan-Meier法评估无进展生存期(PFS)和总生存期(OS),随访起始于确诊日,终止于死亡日、事件发生日或末次随访日。通过对数秩检验比较患者亚组差异,依据儿科神经肿瘤学反应评估(RAPNO)标准评判治疗反应。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研究结果
(一)临床与分子特征
基本临床特征:30例患者确诊中位年龄7.5岁(范围0.9-20岁),男性占比73.3%(22/30)(图1)。53.3%(16/30)患者诊断时为局灶性疾病,其中87.5%(14/16)病灶位于脊髓,其余2例位于脑部;其余14名患者为播散性疾病。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存在1p染色体臂缺失,28例有足够检测材料的患者中,96.4%(27/28)存在KIAA1549::BRAF融合,1例存在NTRK2基因融合,未发现其他突变类型。50.0%(15/30)肿瘤存在1q获得,初次组织诊断时Ki-67标记指数介于1%-10%,33.3%(10/30)肿瘤Ki-67标记指数≥4%。
图1:本研究队列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改变
甲基化亚型分布:对76.6%(23/30)肿瘤行DNA甲基化组分析,17.4%(4/23)归类为DLGNT MC-1,13.0%(3/23)归类为DLGNT MC-2,69.6%(16/23)归类为DLGNT,但未归入特定亚型。
(二)诊断与治疗方式
神经外科干预:确诊时,46.7%(14/30)患者行活检,26.6%(8/30)行次全切除术(STR),26.6%(8/30)行全切或近全除切术(GTR/NTR)。85.7%(12/14)接受活检患者影像学显示播散性疾病,87.5%(14/16)接受肿瘤切除术(STR/GTR/NTR)的患者为局限性疾病。所有活检患者术后立即接受辅助治疗,25%(2/8)接受全切或近全切术患者、50%(4/8)接受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立即接受辅助治疗,其余患者采取影像学监测病情(不立即接受辅助治疗)。
辅助治疗方案:90.0%(27/30)患者在初诊或疾病进展时接受辅助治疗(图2)。一线辅助治疗中,70.4%(19/27)接受化疗,18.5%(5/27)接受靶向治疗,7.4%(2/27)接受放疗。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张吧策路,76.7%(23/30)患者接受至少1种细胞毒性药物化疗,共36种化疗(包含重复的方案,中位1种,平均1.5种),卡铂联合长春新碱或长春花碱(47.8%,11/23)、替莫唑胺单药(26.1%,6/23)为常见初始化疗方案;后续化疗方案中,长春花碱单药(38.7%,5/13)、TPCV方案(15.4%,2/13)、替莫唑胺联合伊立替康(15.4%,2/13)较常用。66.7%(24/36)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。
50.0%(15/30)患者接受至少1种靶向治疗方案,29种靶向治疗方案中(包含重复的方案),以曲美替尼单药(55.2%,16/29)、托沃拉非尼(tovorafenib,20.7%,6/29)、米达替尼(mirdametinib,10.3%,3/29)为主,仅10.3%(3/29)患者出现影像学部分缓解,72.4%(21/29)靶向治疗后疾病进展。40.0%(12/30)患者接受放疗,75.0%(9/12)行全中枢放疗(CSI),25.0%(3/12)行局部放疗。2例以放疗为首次辅助治疗,66.7%(8/12)放疗后病情进展。
图2:DLGNT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情况
(三)患者预后情况
中位随访时间57.5个月(1-179个月),16.7%(5/30)患者死于肿瘤进展。全队列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15.9%±8.0%,中位无进展时间21.5个月(2-73个月);5年总生存率83.3%±8.8%(图3a)。
年龄因素:诊断时年龄>9岁患者5年总生存率(60.0%±21.9%)显著低于年龄<9岁患者(92.3%±7.4%)(p=0.002),但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无差异(p=0.79)(图3b)。
疾病播散状态:诊断时局灶性与播散性疾病患者5年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(p=0.17),但局灶性疾病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(0.0%±11.0)低于播散性疾病患者(34.3%±14.8)(p=0.02)(图3c)。
甲基化亚型:MC-2亚型患者5年总生存率(0.0%±35.4%)低于MC-1亚型(100±0.0%),p=0.04,也低于未归为特定亚型患者(83.3±15.2),p=0.004;各亚型间无进展生存率无差异(p=0.42)(图3d)。
Ki-67指数与1q状态:按Ki-67标记指数(以4%为界)和肿瘤1q状态分层,患者5年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均无差异(Ki-67:p=0.48、p=0.97;1q状态:p=0.30、p=0.08)(图3e-f)。
图3:a:整个队列的无进展生存期(PFS)和总生存期(OS);b:按年龄分组(9岁)的PFS和OS;c:按诊断时是否播散分组的PFS和OS;d:按甲基化类别分组的PFS和OS;e:按Ki-67分组(阈值4%)的PFS和OS;f:按1q状态分组的PFS和OS
治疗方式影响:手术切除程度对无进展生存期无显著影响(p=0.052),次全切除(STR)后中位PFS为9.5个月(3-45个月),全切/近全切(GTR/NTR)后为26个月(6-41个月),活检后为32个月(2-73个月)(图4a)。首次化疗后中位PFS为44个月(1-77个月),首次靶向治疗后为11个月(4-39个月)(图4b),放疗后为16.5个月(9-23个月);不同治疗方式的2年和中位PFS无差异(p=0.23),全中枢放疗与局部放疗患者PFS也无差异(p=0.59)(图4c)。随辅助治疗线数增加(1-7线),后续治疗中位PFS逐渐变差(p=0.002)(图4d)。
图4:a:不同手术切除程度的无进展生存期;b:不同治疗方式(RT:放疗,TT;靶向治疗,Chemo:化疗);c:局部放疗和全中枢放疗的生存情况;d:在不同治疗线数后患者的预后,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多,预后逐步变差。
(四)信号通路激活情况
对24例肿瘤组织与17例正常组织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,识别出差异甲基化区域(DMRs)内1874个差异甲基化基因。基因集富集分析(GSEA)显示,细胞凋亡、细胞周期控制、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、MYC网络及MAPK、WNT、p53信号传导等通路显著富集(图5b)。对12例肿瘤组织与17例正常组织的RNA测序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上述结果,发现DLGNT中MAPK、PI3K/AKT/mTOR、WNT、p53信号通路基因表达上调,同时存在MYC目标基因转录激活、细胞周期检查点激活及细胞凋亡增加。深度蛋白质组学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正交验证进一步证实,在DNA甲基化组、转录组、蛋白质组及磷酸化蛋白质组水平,DLGNT均存在多个信号通路同时激活的现象。
图5b:DLGNT与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的基因集富集分析
讨 论
(一)临床特征与疾病认知更新
本研究队列中DLGNT患者男性占比高,与既往研究一致。近三分之二肿瘤甲基化特征符合DLGNT,但无法归入特定亚型。虽然DLGNT组织学属于低级别,却表现出较高的进展率,5年无进展生存率约18%,与中枢神经系统WHO 2级甚至3级肿瘤(如IDH突变型胶质瘤,5年无进展生存率30%-40%)相近,提示其临床特征更具侵袭性。
传统认知中DLGNT常伴广泛软脑膜受累,而本研究显示53.3%患者诊断时为局灶性疾病,且87.5%局灶性病灶位于脊髓,这一发现对临床鉴别诊断意义重大,提示在局灶性脊髓肿瘤鉴别中需纳入DLGNT,同时对局灶性DLGNT患者需加强影像学监测,警惕软脑膜扩散风险。这也为“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”这一术语的合理性提出了重新审视的必要。
(二)预后因素分析
本研究明确,诊断时年龄>9岁及MC-2亚型是DLGNT不良预后因素,而Ki-67指数与1q状态未显示预后价值,这与过往研究结论存在差异,可能因队列特征偏差(如样本量、患者年龄分布)、分析方法不同(如Ki-67评估标准、1q状态检测技术)及治疗方案差异(如化疗药物选择、靶向药物使用时机)所致,需更大规模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。
(三)治疗效果与策略探讨
BRAF靶向治疗可使多数存在该突变的肿瘤患者从中获益,但本研究中,尽管96.4%肿瘤存在KIAA1549::BRAF基因融合,但单药靶向BRAF或MEK-1/2治疗效果欠佳,影像学缓解罕见,且疾病进展迅速。多组学分析揭示DLGNT中MAPK、PI3K/AKT/mTOR、WNT、p53等多个信号通路同时激活,这可能是单靶点治疗效果有限的关键原因,提示联合抑制多个通路或为控制疾病的有效策略,需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验证。
局灶性疾病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短于播散性疾病患者,且肿瘤切除范围对无进展生存期无显著影响,活检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反而有延长趋势,这与儿童低级别胶质瘤全切后5年无进展生存率超90%的情况截然不同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治疗模式相关:播散性疾病患者活检后多数立即接受辅助治疗,而局灶性疾病患者常先接受手术切除,并接受影像学观察随诊,待进展后才接受辅助治疗。这一发现对DLGNT术后的治疗策略提出挑战,即无论切除范围如何,术后辅助治疗或可改善预后,这需进一步研究明确。
细胞毒性药物化疗与放疗对DLGNT的控制时间短,多数放疗患者2年内进展,与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播散转移患者接受全中枢放疗后5年无事件生存率超70%形成对比。考虑到局部病灶易播散,且后续治疗疗效较差,更早采用全中枢放疗或许可提升疾病控制效果,但需权衡放疗对儿童患者的长期毒副作用,优化放疗时机与剂量。
(四)研究局限性
DLGNT是罕见肿瘤,本研究队列规模有限(30例),虽已大于多数已发表研究,但仍可能限制统计分析的可靠性,难以全面揭示疾病进展相关因素。更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有助于获取更精准结论。尽管收集了详细的治疗信息,但化疗方案多样,放疗时间不统一,导致治疗方案可比性低,难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。后续需前瞻性研究采用标准化治疗方案,以明确不同方案疗效差异。
结 论
本研究系统剖析了DLGNT临床、分子特征及预后因素,明确确诊时年龄>9岁和MC-2亚型为不良预后指标,且现有治疗方法的疗效均有限。且DLGNT的临床病程与WHO 2级或3级肿瘤相似,这为采取类似于儿童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,未来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,优化手术、化疗、放疗的综合治疗策略,以改善患者生存预后。
参考资料:
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 (DLGNT):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. Acta Neuropathologica (2025) 150:18.
敬请注意:本文仅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之用张吧策路,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。如出现文中描述的症状,请及时就医。另外,本文仅节选原文的一部分,内容可能不完整或与原文存在偏差,若需更完整的信息请参阅原文。
发布于:河南省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