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6岁的王女士通联随配,因为肾病在珠江医院治疗了好几年,这次照常来治疗,肾内科医生同时对她乳腺进行了常规检查。结果发现乳房有一个肿瘤,3×4cm,约相当于一颗小鸡蛋大小,因本身乳房体积较大,她自己此前竟毫无察觉。乳腺外科迅速给她进行了进一步检查,确诊为三阴乳腺癌。
三阴乳腺癌在乳腺癌中属于较难治的类型,而重度肾功能不全的身体状况,又让多数乳腺癌治疗药物被划入“禁用清单”,且手术麻醉风险很高!
近日,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乳腺外科杨梅教授团队的诊疗下,多学科联动,不仅顺利为王女士完成肿瘤切除手术,并且成功为其保留了腋窝和乳房。
遭受肾衰风险与三阴乳腺癌的“双重夹击”
“她的情况太特殊了,一边是需要严格保护肾功能,一边是恶性程度高、治疗选择少的三阴乳腺癌。”回忆起王女士的诊疗过程,杨梅教授坦言,常规乳腺癌治疗方案在此完全“水土不服”。
展开剩余83%王女士已患肾病综合征4年,肾功能评级达4级,重度肾功能损伤,几乎接近衰竭边缘。按照乳腺癌诊疗指南,化疗是控制三阴乳腺癌复发的关键,但多数化疗药物需经肾脏代谢,对她而言,使用这些药物极可能诱发肾衰竭,最终面临透析甚至肾移植的风险。
“就像‘投鼠忌器’,既要清除肿瘤,又要把对肾脏的伤害降到最低,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。” 杨梅主任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,联合肾内科、麻醉科、肿瘤内科、放疗科、病理科等反复评估。“肾内科医生帮我们明确了肾功能耐受底线,麻醉科制定了‘无肾损伤药物+密切监护’的方案,肿瘤内科则逐一筛查药物说明书,列出‘可用、慎用、禁用’清单等等。”最终团队达成共识:先通过手术切除肿瘤,后续化疗方案需根据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“量身定制”,而手术方式的选择,成为平衡“疗效、安全与生活质量”的核心。
从切口选择到麻醉方案的极致考量通联随配
“患者表示想保乳,但她丈夫的态度很典型:‘保命要紧,切了更安全’。”杨梅教授说,家属的担忧并非个例,不少人认为“全切=彻底治愈”,却忽视了保乳手术在规范治疗下的安全性,以及对患者心理的积极影响。
事实上,王女士的病情符合保乳指征——肿瘤局限、无广泛转移,且乳房体积较大,术后外形修复空间充足。但她的肾功能问题,给手术细节提出了更高要求,麻醉时间必须缩短,创伤必须最小化,术后恢复必须更快。
“最初考虑局麻,能减少麻醉药物对肾脏的影响,但担心患者会因恐惧或疼痛应激加重身体负担;全麻虽能保证手术平稳,却需要麻醉科精准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。”最终,在麻醉科团队的支持下,手术采用全麻,且全程密切监测各项指标。
切口选择上有传统经典切口、远距离的腔镜和机器人切口等,我们对每个患者都做到个体化选择。杨梅教授说:“手术我们要争分夺秒,以最大程度缩短麻醉时间,所以直接采用了传统经典且简单直接的‘肿瘤上方小切口’——仅2厘米多的切口,既能保证肿瘤完整切除,又最大程度缩短了手术路径。就像走最短的路到目的地,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牵拉和损伤,手术时间从常规1.5小时压缩至不到1小时。”术中,团队还对乳腺腺体进行精细修整,并用美容缝合技术闭合切口,术后仅留下一条细细的线状疤痕。
手术很顺利,王女士麻醉醒来恢复顺利,目前已进入术后观察阶段,后续将根据肾功能情况制定化疗方案。
乳腺手术实现“精细无痕“的个体化治疗
在珠江医院乳腺外科,王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。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,乳腺癌手术已从“一刀切”的根治性乳房切除,迈向“精准化、微创化、功能化”的新时代,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,正推动这一变革走向深入。
“20年前我刚入行时,一台乳腺癌手术台上三四个人,医生得把头凑到切口旁才能看清术野,牵拉组织的力度全靠经验,术后患者往往要面对长长的疤痕和明显的胸部变形。”杨梅教授回忆,腔镜技术的出现曾是一次飞跃,通过器械操作减少了人手对组织的损伤,但仍存在“视野局限、器械灵活性不足”的问题——比如在处理远隔深部病灶时,器械无法像人手一样灵活转弯,可能需要扩大操作空间。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,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限。
“机器人手臂能实现540度灵活转动,比人手更精细;15倍的高清放大视野,能清晰看到毫米级的血管和神经,避免误伤;医生只需在控制台操作,无需长时间弯腰站立,手术稳定性更高。”杨梅教授介绍,对于需要乳腺重建的患者,机器人的精准度优势更为明显——在分离组织、放置假体时,能最大限度保护胸壁血管和神经,减少术后疼痛和并发症,“以前重建手术患者可能需要一周才能出院,现在三四天就能康复,且假体位置更精准,外形更自然。”
更值得关注的是,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普及,普及更多的患者。“进口机器人手术费用较高,而国产机器人价格仅为进口的一半,且在操作灵活性、本土化适配性上更有优势。”杨梅教授透露,目前科室已开展机器人辅助保乳手术、乳腺重建手术等,针对不同患者需求提供“开放、腔镜、机器人”三种选择——追求极致微创和美观的年轻患者,可选择机器人手术;肿瘤位置特殊或身体状况较弱的患者,开放小切口手术则更高效。
“不管哪种方式,核心都是‘以患者为中心’。”杨教授强调,如今科室的保乳率已达较高水平,“只要符合指征,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保乳需求,因为我们不仅要治愈她们的身体,更要守护她们的生活尊严。”
40岁以上女性应重视钼靶检查
尽管诊疗技术不断进步,但杨梅主任仍遗憾地表示,临床中仍有大量患者因“忽视早筛”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“69岁的张阿姨(化名),乳头出血半年多,自己在家涂药膏缓解,直到内衣上出现明显血迹才来就诊,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;还有不少女性认为‘不痛不痒就没病’,大半生都没做过乳腺检查,直到摸到肿块才就医,往往已出现转移。” 杨梅主任指出,乳腺癌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是降低死亡率、提高生存率的关键。
对于40岁以上女性,尤其是有乳腺癌家族史、未生育或晚育、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高危人群,她建议每年进行一次“乳腺彩超+钼靶”联合检查;40岁以下女性可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,若发现可疑病灶,再进一步做钼靶或磁共振检查。
“很多人担心钼靶检查有辐射、做检查不舒服,其实钼靶对乳腺钙化灶的检出率是彩超无法替代的,而钙化灶往往是早期乳腺癌的信号。”杨梅主任呼吁,医院正积极申请乳腺癌早筛基地,希望通过“全人群风险评估+精准筛查”模式,让更多女性了解自身风险,主动参与早筛,“毕竟,再好的治疗技术,也比不上‘不得癌’;而早发现的乳腺癌,5年生存率能达到90%以上,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守护。”
文|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马彦 韩羽柔
图|受访者提供
海报| 陈健怡通联随配
发布于:广东省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